作为一个“母胎solo”(指从出生开始,就一直单身、没谈过恋爱的人——记者注),就读于山西大学的魏熙苒对于恋爱一直充满期待,但她更多抱持谨慎的态度。以前她认为只要互相喜欢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,现在她则觉得“不能单纯以喜欢作为谈恋爱的标准,还需要考虑诸如性格、价值观、未来发展等因素”。作为大四学生,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魏熙苒对于婚恋产生迟疑,希望自己稳定且独立之后再去深入考虑。
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,谈恋爱的目的更多是找到一个能够陪伴自己一直走下去的人。”就读于伦敦国王大学的史绍豪认为,如何和自己所遇见的这个人更好地相处才是更重要的。即使已经恋爱近两年时间,但史绍豪认为现在谈论结婚仍然为时尚早,“一方面是等双方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,另一方面双方在观念上都更成熟一些,那时候才会考虑谈婚论嫁”。
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,是未来十年内婚育行为的核心主体,其婚恋态度也因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基于此,中国青年报·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的侦查结果显示,57.90%受访大学生希望在26-30岁时走入婚姻殿堂,8.55%希望在21-25岁结婚,7.58%希望在30岁以后结婚,25.97%则表示在法定年龄以上,任何年龄都可以。
彼此独立、互相支持,受访00后想以“更好的自己”面对婚姻
在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佳睿眼里,所谓理想的恋爱,抖客网,便是双方都能认真对待这份感情,顺理成章步入婚姻的殿堂。但在谈恋爱的过程中,她直言并不会轻易跟另一半提到结婚:“目前大家仍在求学阶段,或是刚刚步入社会,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。假如在一起会妨碍彼此的发展,那可能要考虑分开,尊重对方的人生选择。一开始就强调结婚,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,让感情变得沉重。”
“什么事情都是一步步慢慢来的,先处理好谈恋爱的问题,再去考虑结婚。”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曹宇祺说,“谈恋爱是两个人相处起来很舒服就在一起了,而结婚是更深一步的事情,要考虑更多。”在他看来,谈恋爱更多是去尝试,而结婚则是需要慎重抉择的人生大事,二者不能混为一谈。如果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,就会过于踌躇而不敢踏出那一步,最终一事无成。
魏熙苒认为,对于自己而言,结婚仍然是恋爱的主要目的,婚姻中“一加一大于二”,也是她的期待。“当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生活更舒适,并且整个生活的走向是不断向前的时候,我才会选择结婚”。在大学期间,魏熙苒选修了所在学院开设的《爱情哲学》课程,课堂上老师关于爱情的阐述让魏熙苒深以为然,“两个人的爱是我们一起抵抗世界的冒险”。由此她总结道,自己眼中健康的婚恋观,就是“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结合之后,能够互相支持、互相依赖,共同面对困难,并且一直走下去”。
中青校媒侦查发现,真心相爱(95.32%)与经济考量(85.97%)为受访者考虑是否结婚的主要因素,42.26%表示会受社会环境影响,39.68%会受到家人期望的影响,16.45%期待孕育后代而选择步入婚姻。
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、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在《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?——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侦查的发现与讨论》一文中提到,在坚守婚姻和生育的制度性框架下,中国大学生对婚育的态度依然出现了发展性的变化,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婚姻和生育的价值性基础已发生改变。“婚育在传统上的保障性功能以及传宗接代的意义已经极大淡化。相反地,年轻人开始强调恋爱、婚姻和生育基于个体意义上的价值:互助进步、精神寄托、情感陪伴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。”
“虽然是在谈恋爱,但是两个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体。”谈到健康的婚恋观,胡佳睿如是说道。双方都有各自喜欢的事,有各自的目标,携手一同朝着目标努力,互相助力更上一层楼。“两个人不会过分依赖彼此,在相爱的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,这样的相处模式有利于感情的经营,两个人都能感到很轻松。如果一方太过于依赖另一方,没有留给对方空间,感情很容易出现问题。”
社会思潮、家庭观念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主要因素
谈到婚育观的形成,史绍豪表示教育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,这包括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等各个方面,也包括通过了解身边人的经历和社会新闻而产生的思考。史绍豪说,他父母的感情状况一直很好,作为孩子的他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,“这让我觉得结婚并不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,也让我对于婚姻没有抱有期待”。
中青校媒侦查发现,社会思潮(66.77%)、家庭观念(55.16%)与身边同学、朋友的事例(54.84%)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;与此同时,传统的思想观念(44.68%)、学校教育(34.19%)、媒体的相关报道(32.42%)也对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产生影响。
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分析》一文中写道,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,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。“中国已进入重视婚姻自由、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(生活满意度)的时代,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,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、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。”
读理工科的曹宇祺和异性接触较少,加之自身性格较为腼腆,没有什么恋爱经历。他的婚恋观更多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。和父母一起吃饭、遛弯儿时,经常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婚恋话题,“我妈妈会告诉我,找什么样的人更合适,比如家庭背景、物质条件、个人品性、学识修养等方面。”虽然有时候曹宇祺也会持有一些质疑的态度,但他会认真倾听并且大部分都会接受。“父母走的路比我多,年龄比我大,见识也比我广,拥有更多的社会阅历。听从父母的话,借助对自身有帮助的外力,能够让我少走一些弯路。”
在魏熙苒看来,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是促成自己婚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,与此同时,她表示家庭环境也对自己的婚育观产生了很大影响:“但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,我主要还是会遵从自己的想法”。侦查显示,79.19%受访大学生表示,在婚育问题上,会听取父母的建议,也会遵从自己的想法。
史绍豪表示,在国外留学期间,他曾感受到外国人对于恋爱和婚姻更多持有包容和自由的态度,但他认为不应过于被他人的婚恋观所影响,而是应该在看到不同的观点之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,不能“只看到一类人的观念,或者说只是听从父母的意见,这样是比较狭隘的”。他认为,健康的婚恋观应该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,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并严谨选择,而不趋附某个人或某种思潮。
心怀憧憬、任重道远,受访00后对婚育教育抱有期待
原标题:【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希望30岁前结婚 34%计划生育两个孩子】 内容摘要:作为一个“母胎solo”(指从出生开始,就一直单身、没谈过恋爱的人——记者注),就读于山西大学的魏熙苒对于恋爱一直充满期待,但她更多抱持谨慎的态度。以前她认为只要互相喜欢两个人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jc/126760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